「READY青少年職學裝備計劃」 (下稱「READY計劃」)
「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 – 欣慶薈萃 2017
日期:2017年10月07日
地點:香港荃灣悅來酒店宴會廳
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 張琼瑤女士,JP
主題演講嘉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 程介明教授
2017年10月7日中午,總共超過400位於2017年度完成由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創立的「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Y-WE計劃」)的同學及其家長、提供工作體驗機會的機構代表、參加「READY青少年學業就業裝備計劃」(「READY計劃」)並於2017年度參與「Y-WE計劃」的6間政府「兒童發展基金」(CDF)營運機構代表,以及各界的支持者,齊聚於荃灣悅來酒店宴會廳舉行的「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 – 欣慶薈萃2017」,一同慶祝2017年度「Y-WE計劃」圓滿完成。活動由潘燊昌博士冠名贊助。
大會榮幸邀得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張琼瑤女士蒞臨主禮,並幸獲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教授蒞臨作專題演講。
感謝以下企業/機構提供工作體驗機會(2017年度):
感謝以下6間「兒童發展基金」營辦機構,與我們攜手同行,並全程扶助參與工作體驗的同學:
陳龔偉瑩主席致辭時表示,今年的「Y-WE計劃」有近70間企業及機構(80%屬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涵蓋35個行業,為近100名16-19歲的青少年,提供寶貴的工作體驗機會。最終有88位青少年成功完成計劃。這班青少年為參與政府「兒童發展基金」的基層青少年,包括來自綜援、低收入、單親、新來港和少數族裔群體家庭。現時香港每四位18歲以下的兒童,便有一位來自基層。
參與Y-WE計劃的青少年可以按自己的潛能和興趣揀選3個行業進行工作體驗。今年度最多人選擇的行業,依次為「戲劇、演藝、音樂」,「資訊科技」、「媒體出版」、「工程」、「餐飲」、「設計、創意」。最少人選擇的為「金融」及「物業管理」。一些專業行業如律師、醫生等專業則沒有被選擇。
Y-WE 計劃為期一至兩星期不等。在88位成功完成全程工作體驗的青少年中,有5位獲聘為參與計劃機構的兼職員工,1位在其參與計劃的社福機構繼續出任義工。
工作體驗完成後,CDIA向參與計劃的企業和青少年分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Y-WE計劃」的整體滿意程度達97%,當中表示極度滿意的達60%。參加的機構更認為「Y-WE計劃」使參加的青少年對行業有足夠的認識(82%);亦有達80%的同學認為自己通過「Y-WE計劃」而對相關行業增加了解(80%)。表示此計劃對於青少年及早認識和了解相關行業,日後幫助他們規劃生涯、選科升學有很大幫助。
在青少年擔當及責任感、守時和與上司及同事溝通和相處方面,參加者及機構均給予高度評價(90%優良)。
「Y-WE計劃」要求每位參加的青少年預先接受多個月的「生命」價值觀和「生活」技能的學習。參加的企業亦通過工作坊學習了解新世代年輕人的思考和做事模式,和他們的行為特性,使雙方容易磨合。這些前期準備是計劃成功的重要原因。
陳主席認為計劃成效顯著,有助提高青少年的個人素養及就業能力。她表示更高興的是計劃得到工商界的認同和支持,讓十來歲的青少年及早接觸未來職場,實地了解,及早得到身、心與能力上的裝備,將來進入職場便更有自信,成為本港各行各業發展有質素的新力軍。
她並說到,從計劃中基層青少年的就業選擇上可以看到,因為他們成長環境的限制,對很多行業,例如金融業接觸較少,影響將來出路。計劃有助他們提升視野,開闊眼界,建立向上流動的能力和機會。
她亦指出,政府雖然有不同的資助去提高青少年的就業機會,但卻沒有積極鼓勵和吸引工商界,特別是佔本港公司數目九成的中小企,去支援青少年就業,給予工作體驗機會。
CDIA今次以「土炮」形式,與商界、教育界及社福界合作,成績理想,可以幫助孩子衝出課堂的局限,加強他們的軟實力,填補現在教育制度的空隙。她希望計劃能起拋磚引玉之效,促請政府正視下代的需要,及早開啟下代的潛能興趣,開發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幫助他們提高就業能力和個人素養,通過及早走入未來職場,打好堅實的就業基礎。
主禮嘉賓致辭
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張琼瑤女士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全人培育及發展,並積極推行減少跨代貧窮,加強社會流動的措施。她喜見越來越多私人企業利用本身的優勢和資源扶助弱勢社群,讓更多需要的青少年受惠。她相信結合「官、商、民」力量,以及聯盟委員和義工的積極支持,基層青少年定能迎難而上,展翅高飛。
大會同時幸獲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為活動場刊獻辭。
以下為獻辭全文:
青少年故事短片分享-「華麗變身」
大會特別邀請了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教授作主題演講。
程介明教授認為不一樣的職業、機構、經濟、科技形態,造就了不一樣的社會。社會已變得「變幻、莫測、複雜、不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年輕人準備他們的未來,故此教育也應該不一樣,應儘量拓寬年輕人的生活經驗,並讓他們體驗現實的工作。
程教授引用了Education 2.1的調查結果:2016年,在228所中小學幼稚園的抽樣調查中,發現每所學校有9.8個學生學習活動與校外機構合作,並認為這是非常可喜的新現象,而且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過類似的現象。教授認為學習不應限於學校,但學校和教師的擔子將會更重,應讓學生成為大教育的主人,這是教育發展的大方向。
內容殷得講者程介明教授的同意,提供予本會會員及公眾自由參閱。請<<按此下載詳細PPT幻燈片內容>>
頒發Y-WE證書
同學代表上台接受證書,以表揚他們圓滿完成2017年度「Y-WE計劃」。
頒發感謝狀(第一部分)
向主禮嘉賓—勞福局常任秘書長張琼瑤女士致送感謝狀。
向主題演講嘉賓講者—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教授致送感謝狀。 程教授同時是CDIA的榮譽顧問。
向今次活動的冠名贊助—潘燊昌博士致送感謝狀。 潘博士並會擔任「機構分享」環節的嘉賓。
向「機構分享」環節的企業代表—YGM貿易公司陳淑玲女士致送感謝狀。
向「機構分享」環節的企業代表—百麗環球有限公司鄧明慧女士致送感謝狀。 鄧明慧女士同時是CDIA董事局副主席。
向「機構分享」環節的企業代表—偉工有限公司曾家葉先生致送感謝狀。
向「機構分享」環節的嘉賓—CDIA企業指導委員會總召集人王育才先生致送感謝狀。 王育才先生同時是CDIA董事局董事。
「我才有用」青少年交流環節
6位分別來自6間「兒童發展基金」營辦機構:基督教敬拜會-荃灣區、西貢區社區中心、青年會書院、柴灣浸信會、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及粉嶺救恩書院的同學,上台與一眾來賓分享完成工作體驗的所思所感。客席主持周奕偉先生(Jarvis)與同學有問有答,時有幽默逗趣的對白,引來滿堂哄笑。
基督教敬拜會(荃灣區):高正杰同學
高同學在一家展覽公司進行工作體驗。工作體驗期間,他有機會參與不同部門,例如電子媒體、行政、策展等等的工作,學習到很多行業知識。他並說到自己有幸能參與一般學生無法進場的活動,例如地產發布會,感到大開眼界,也慶幸自己能得到如此寶貴的機會。
西貢區社區中心:王加希同學
王同學在一家做模型的公司進行工作體驗。工作體驗期間,他參與了公司在商場及戶外舉辦的銷售活動,覺得很有成功感。他又表示自己容易害羞,不太會主動接觸不熟悉的人,然而同事們都很主動、熱情地帶領著他融入工作環境,使他十分感動。
青年會書院:湯嘉榮同學
湯同學在一家位於機場的工程公司進行工作體驗。機場離他家很遠,而且工作地點位於機場維修區,需要轉乘十多次車才能順利抵達,十分考驗毅力。而在工作體驗期間,他見到工程師能夠將很複雜的工程事項,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表現出來,感到非常佩服。同事更教他日後如欲晉身工程師行列,現在就須選修並提升哪些學科的成績。他感到十分受用,亦心懷感激。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林巧瑩同學
林同學在一家餐飲業公司進行工作體驗。她需要在餐廳擔任侍應,應對各類客人的各種要求。她表示餐飲業的前線工作人員需要長時間站立,工時也普遍較長,對她來說是一大考驗。而在應對各類客人方面,她深深體會到說話技巧、情商等軟實力的重要性,也鍛鍊了自己的抗逆力。
柴灣浸信會:傅德熙同學
傅同學在一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服務的社福機構進行工作體驗。她認為這次經歷使她深刻地明白到「同理心」的重要性:每位小朋友的性格和需要都不同,故照顧者需摸清每位小朋友的獨特個性,並順著他們的脾氣去照顧他們。她並慨嘆小朋友的家長日常十分辛勞,也從旁見證了這些家長對孩子深刻的愛和期望。
粉嶺救恩書院:何文杰同學
何同學在一家老人中心進行工作體驗。他表示本以為會與長者有代溝,但「落場」工作後,卻發現原來很多長者都十分平易近人。他又認為這次體驗讓他明白到「不恥下問」的重要性:在工作期間常常會遇到不同的難題,主動請教較有經驗的同事,往往能更迅速、更恰當地解決問題,事半功倍。
機構企業分享環節
三位工作體驗機會提供機構代表-YGM貿易公司陳淑玲女士、偉工有限公司曾家葉先生、百麗環球有限公司鄧明慧女士,連同本次活動的冠名贊助人潘燊昌博士,以及CDIA企業指導委員會總召集人王育才先生,與分享環節主持人CDIA主席陳龔偉瑩女士一同向現場觀眾分享企業如何看「READY計劃」和「Y-WE計劃」。
冠名贊助:潘燊昌博士
潘博士表示這次是他第一次支持CDIA的活動。他認為「READY計劃」非常創新,亦十分實在、貼地,能填補課室教育以外的空白,並讓青少年更加明白到學分不足或一己的出身,其實不會侷限他們的前路。他也提到本地的中小企一般難有額外資源為初入職的社會新鮮人提供職前培訓,同意「READY計劃」成功為青少年「打好底」,增加他們成功入職的機會,達至年輕人、商界與社會三贏的局面。
以下是潘博士於活動場刊的獻辭全文
YGM貿易公司代表:陳淑玲女士,BBS,JP
陳女士多年來不只捐款支持基層青少年的儲蓄配對金,更透過其公司收取「Y-WE計劃」的同學作工作體驗。她回憶道其中一位同學曾說自己首選是會計,但在嘗試工作體驗的過程中,發現原來自己很喜歡廣告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工作。故此,她認為工作體驗計劃成功讓年輕人透過親身體驗清晰掌握自己的志趣,而非單憑一己想像便判定自己適合從事哪些工作。她並提到主管同事均向她表示,很欣喜能藉著計劃了解時下十多歲年輕人的想法,認為有助打破世代隔閡。
偉工有限公司代表:曾家葉先生
曾先生分享了張同學的故事。張同學非常想「落地盤」親身感受起樓的過程,但公司基於安全考慮,只能安排張同學在辦公室進行工作體驗。為使張同學學習到建築的各個方面,他和同事特意安排張同學接觸不同類型的相關工作,務求讓同學知道建築並非只在地盤進行。雖然實際工作並非百分百符合期望,但張同學仍悉心完成所有任務,公司上下都十分欣賞張同學的沉實。
百麗環球有限公司代表:鄧明慧女士
鄧女士提到公司同事平均都較為年輕,也非常歡迎「更加年輕」的同學加入。她提到先後已有四位同學分別在IT部、市場部及零售店鋪裡進行工作體驗,同學和同事都十分滿意計劃成果。她認為計劃若要成功,需要公司上至管理層下至基層員工,都要明白和支持計劃的目的:培育下代。
CDIA企業指導委員會總召集人:王育才先生
王先生感激一眾熱心的社會翹楚組成義務的委員會,運用自身人脈網絡,廣泛召集不同行業的企業和機構,為基層青少年提供工作體驗的機會。他並指出委員會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目標,便是希望能使企業在提供體驗機會的同時,也能成功教導同學行業知識,以及正確的工作態度。
頒發感謝狀(第二部分)
主禮嘉賓張琼瑤女士在CDIA主席陳龔偉瑩女士和CDIA董事會成員的陪同下,向2017年度提供工作體驗機會的企業及機構代表、CDIA企業指導委員會召集人,以及兒童發展基金營辦機構代表頒發感謝狀。
企業指導委員會召集人名單: 歐陽劍倫先生、趙婕妤女士、李然女士、吳麗珠女士、黃龍想先生、楊志豪先生
致謝辭
活動籌委會主席楊軒誠先生感謝一眾來賓及善長對CDIA和「Y-WE計劃」的支持。
全場大合照
鳴謝
感謝以下熱心機構及人士贊助本次活動:
冠名贊助
潘燊昌博士
活動贊助
王夏陽先生 陳淑玲女士
方奕展先生
泰和車行有限公司 張漢華先生 林偉生先生
場刊及故事集<我才有用>印刷贊助
高科技印刷集團有限公司
舞台燈光贊助
媒體夥伴
|